阿娥嬸今年六十有三,她說她的心窩常有刺痛的感覺,暈眩的情形也逐漸發生.我猜測這會是心肌梗塞的前兆.她女兒月梅聽了心頭一緊,深怕這個疾病會給家人帶來無法預測的想像的麻煩 , 她直覺性的說:那就得趕快去看醫生了.
看醫生是反射性的直覺反應,人之常情,但是我跟她說: 妳問問妳媽,她小時後的成長背景是怎樣?我覺得這跟她的父母親有很大的關係.
於是我們撥時間聽阿娥嬸在聊她的歷史,她說:我四歲的時候媽媽就過世了,我對媽媽沒什麼印象 . 爸爸倒是很疼我,但是在我十八歲的時候爸爸也走了.不過那幾年我經常夢見爸爸,他還經常帶我去遊地獄府,但是他總叫我不要去那個地方,要我趕快離開.這事我還常跟我ㄚ嬸提起,我ㄚ嬸罵我神經,說我在胡言亂語.我結婚後就很少夢見爸爸了.我問阿娥嬸說:那當時會不會很捨不得爸爸離開?她說:當然會呀,那時,就是爸爸下葬前我哭昏了好幾次,還好都是ㄚ嬸在幫我,…阿娥嬸說著說著,眼框都泛紅了起來.
我跟月梅說:妳媽的心病是來自失去父愛的傷痛沒有痊癒的關係,因為她接著嫁給妳爸爸,感情上她有了移轉的對象,所以她漸漸忽略了失去父親傷痛的感受,但是那種不忍離開的情結依舊存在,妳難道沒看出妳媽對妳爸的那種依賴性嗎?
月梅想想,若有所悟的說:這倒是真的,她總是盯著我爸繞,只要我爸離開一天,或去南部工作,她就會失眠.我還以為她在擔心我哥哥.我說:擔心哥哥或是爸爸只是一種害怕失去的投射心態,其實妳媽本人並不知道自己害怕的其實是還存在著失去爸爸的恐懼的情結,因為她害怕再度失去可以依賴的對象,是這個長期的恐懼造成她內在的無力感,只要妳爸或是你哥哥有什麼閃失,就會反映在她的身體器官上,她的心痛,就是對失去親人傷痛的情結反應.事隔也有四十來年了,時間並不會消弭一個人情結的傷害,只是傷痛被時間隱藏了起來,然而並沒有痊癒或釋懷.月梅說:那接著該怎麼辦?我跟她說:有時間多陪陪她聊歷史,讓她從回憶裡去釋放情緒,慢慢安慰她, 從旁鼓勵她,再將她拉回到現在,慢慢病就會好起來.
家裡若有老人家,可以多聽他們講自己的歷史故事,這不但可以連結親子關係的和諧,也可以聽到許多有趣的人生哲理或軼事.我相信每個人都用自己的一生在演說一個故事,這比書本上的大道理來得更真實貼切,有趣而且精彩多了,不是嗎?更何況聽故事可以幫助一個人離苦得樂,這是件令人多麼欣喜的事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